践行“三全育人” 共育时代栋梁!遂宁有力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实验区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一个“健全”、一个“加强”,让“校家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再次彰显。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推进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践行“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多措并举打造“校家社”协同育人实验区,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探索出可复制的“遂宁模式”。

  党建引领强根基

  开创协同育人新局面

  4月15日,时值周末,射洪市天仙学校却焕发着温暖与生机,这得益于我市正有序推进的农村留守儿童周末假日寄宿学校试点工作。在学校教师、志愿者、家长三方共同参与下,学校建立了“心理辅导和亲情联系室”“阅读和观影室”等,给孩子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假日生活。 

  为全时段、全天候关爱留守儿童,着力破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缺位、关爱缺失、监护缺乏等难题,按照“政府主导、学校主体、学生自愿、全员动员”的原则,市委部署农村留守儿童周末假日寄宿制学校试点工作,从多点开花到全面推开,不仅从“硬件”上为孩子们提供了舒适的生活场景,更从“软件”上为孩子们培育兴趣、心灵健康成长提供土壤,成为遂宁践行“三全育人”、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实验区建设的生动缩影。 

  此外,各级将实验区建设纳入财政预算,从要素上确保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

  机制创新聚合力

  构建协同育人新生态

  为了共同下好“校家社”协同育人实验区建设这盘棋,我市从机制创新入手,充分发挥主责部门的主体作用、成员单位的配合作用、关工组织的助推作用、社会力量的参与作用,构建协同育人新生态。 

  据悉,26个成员单位依据《遂宁市关心下一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实施分类指导。其中,市教育局建立健全了教师家访长效机制,学校领导、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采取“定期+随访”的方式,建立了涵盖六类特殊群体学生的1万余个档案。此外,市、县两级政法、宣传、妇联、关工等部门定期举办家教讲座、心理辅导和家长培训,实现了家校良性互动。

  平台赋能队伍支撑

  拓展协同育人新路径

  开设“同心大讲堂”“专家面对面”“家长讲堂”,辅导家长14.6万余人次、解决家教疑难问题280余个;会同相关单位分学段编制43万余册《家长指导手册》;开设《遂宁教育·大家说》电视栏目和家教专家咨询通道……为全面推进工作,近年来,市关工委搭建起一个个平台,推进家庭教育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 

  同时,依托“旷继勋纪念馆”“伍先华旧居”“3536厂三线建设基地”等红色阵地,先后打造了“遂州关心下一代大讲堂”“爱党爱国·守法奋进”思政大讲堂、书法艺术进校园、老少互动双“十个一”活动等特色品牌和遂宁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等32个省、市、县级青少年思政教育基地、社会实践教育基地。 

  此外,市教育局牵头与国家开放大学、四川关心下一代在线全面合作,组建起9个市级专家讲师团、13支专业指导师队伍。全市高标准建立4个市、县级家教指导中心和40个家教指导示范基地,进一步丰富协同育人资源与力量。 

  为打好“三全育人”组合拳,我市培育361名法治副校长和193个“五老”法治帮教团(组),组成“法治关爱队伍”;培育95名儿童督导员、1445名儿童主任和2490名志愿者,建强“社区社会教育队伍”……不断强化人才队伍支撑,确保育出更多“好种子”、浇出更多“参天树”。 

  面向新时代,我市将不断创新实践,持续深化“三全育人”实践探索,“校家社”紧密携手、同向发力,共同绘就遂宁立德树人的最美“同心圆”,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贡献更多“遂宁经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