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非遗”总数达44项,总数居世界第一。
在遂宁,非遗种类众多,与春节相关的非遗更是。每年春节期间,遂宁的年味十分浓厚,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来此旅居过年。
距离春节仅剩一月有余,“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遂宁春节里的非遗项目和特色传统。
送蛴蟆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四,是蓬溪县新星乡一年一度“送蛴蟆”民俗活动展演的日子。“送蛴蟆”是民间百姓祈求新春阖家健康吉祥、平安幸福,祝福新一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一项独特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
最早的“蛴蟆灯”是用柏树的树皮包上腊肉梗做成的。后来,因为点燃后腊肉梗上融化的油容易烫伤皮肤,就改成了用竹子和纸来做。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式各样新奇的“蛴蟆灯”增多,有灯笼形的、四方形的、葫芦形的等各种样式。
人民将手中的“蛴蟆灯”点燃,一边欢唱着“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一边将手中燃得旺旺的“蛴蟆灯”扔进河中或插在田里。这就预示着瘟疫被赶走了,人民又可以过上平平安安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