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早,读书当时。4月11日,遂宁职业学院的教室内,老师正结合本地企业需求,在电脑上讲解着各种微型电路板的程序设计逻辑,20多名学生聚精会神地聆听着,不时有人翻动书页记下笔记,为稍后的实操课程做准备。
这一幕,正是遂宁高新区以政校企深度联动破解产教“两张皮”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园区以职业教育为突破口,通过政府搭台、校企唱戏,推动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融合”,为区域产业升级注入澎湃动能。
产业为王:课堂建在生产线上
走进遂宁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的实训室,学生们正通过电脑系统设计程序、调试设备,为日后走上电子信息产业智能生产线做准备。教研室主任王建介绍:“企业生产线延伸到哪里,我们的课堂就搬到哪里。”学校独创“技能+素养+创新”三维考核体系,将企业项目拆解为教学模块:大一拆解案例打基础;大二仿真实训练技术;大三顶岗实习参与生产。
这种“嵌入式”培养模式背后,是动态更新的课程体系。对标遂宁市锂电产业集群和数字经济布局,学校不仅开设了新能源材料应用、软件技术等对口专业,还规定教师每5年必须有6个月的进企业实践经验。“我们去实践后,把企业的需求带回来‘对症下药’施教,现在课堂上讲的技术全是‘新鲜出炉’的经验。”王建说。
数据显示,目前学校实训课程占比超60%,已与103家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如信息工程学院已与四川佰思格新能源有限公司、遂宁利普芯微电子、蜂巢能源等21家本地企业共建实训就业链。同时,医护类专业在校生人数达2700人,与遂宁市28家医院共建实习基地,实现全市医疗机构全覆盖,为“一老一小”民生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我们要让教室和工位无缝衔接,作品与产品画等号。”遂宁职业学院副校长龙春艳说。
需求导向:育人瞄准新质生产力
“过去招工要跑遍西南高校,现在家门口就有‘人才蓄水池’。”四川佰思格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樊伟算了一笔账:从2019年企业在遂宁高新区落地以来,在五年时间内便具有了一个研发中心,两个生产基地。在这个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材料研发、工艺设备、质检操作、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对人才的需求都非常大。而通过政府牵线,与遂宁职业学院达成的深度合作,让企业吃下了“定心丸”。
这种联动效应已初见成效。樊伟透露,企业已与学校联合开展材料研发,互派技术人员参与技术攻关。“目前已有多名教师到企业实践,这种‘双向奔赴’让整个项目推进非常高效、有序。”
“园区连续两年举办政校企座谈会,就是要打通产教融合的‘任督二脉’。”遂宁高新区企业发展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坦言,为切实解决企业“招不到人”、学校“育不对口”的痛点,园区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已连续两年举办政校企座谈会,搭建“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对话机制,充分发挥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企业服务功能,为企业培育更多更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拓宽了校企合作领域。
“政府既当‘红娘’又当‘保姆’,校企合作少了后顾之忧。”遂宁高新区企业发展服务中心项目秘书吴萍介绍,今年3月,一场由遂宁高新区牵头的座谈会上,园区更是发挥区域联动功能,组织园区和经开区的12家重点企业现场抛出“人才订单”,如遂宁利普芯微电子、国电投新能源等企业,已明确表示将批量接收高校毕业生实习就业。同时,学院二期项目建设中,园区已组织相关部门多次召开专题会及现场会议,按照企业计划的开工时间倒排工期,解决土地、场平、水电气要素保障等问题,确保项目按期开工。
这种政校企合作的前瞻性布局正在释放磁场效应。在京东方科技集团的“订单班”里,企业导师带着项目进驻课堂;在西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教师一员实践流动站”,临床案例就地转化为教学素材。龙春艳介绍,今年学校二期项目占地约200余亩,重点建设项目包括信息中心与双创孵化园等。学校将联合智能制造企业共建产学研基地,建造数字化教学大楼,让学生在校内就能参与真实项目研发。同时打造“校中厂”新模式,引入3-5条智能制造生产线,形成“入学即入岗”的育人新模式,真正实现“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融合,为遂宁智能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