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嘛,这些卡片是正版的,一百多……”8月6日,市民余女士向记者讲起自己儿子小宝(化名)沉迷“小马宝莉”卡牌的故事,感到非常无奈。

小宝今年8岁,接触“小马宝莉”卡牌是看到班里部分同学在“集卡”。小宝便让余女士购买,余女士便在网络购物平台为其购买,但拆开后发现多是平平无奇的普通款。后来,小宝发现“小马宝莉”有正版和盗版之分,便让余女士为其购买正版,价格在一百多元以上不等。在同学过生日时,正版“小马宝莉”便成了小宝很“有面”的礼物。小宝说,和同学相处,不玩“小马宝莉”卡牌会被认为是“落伍”了。
令人成瘾的游戏规则,转卖稀有卡的高收益,让“小马宝莉”卡牌盲盒在未成年人中风靡,盲盒动辄几十元上百元,甚至有消息报道称,一张卡牌在评级后卖到21万元。
今年14岁的小林(化名)童年时期喜欢上了卡通片《小马宝莉》,后来顺理成章喜欢上了“小马宝莉”卡牌。小林平时在学校门口附近购买2元、5元、10元一包价格不等的卡牌,如今已积累了一大盒。小林称,正版的卡牌有“紫背”“黑背”“白背”,还有各种不一样的等级,平时积累“小马宝莉”卡牌,就是期望开出一个高等级的卡牌,偶尔可以转卖一个“好价钱”。
对于中小学生购买卡牌盲盒,不少家长表示担忧。有孩子沉迷卡牌,家长怎么说也不听;也有家长发现孩子偷偷用零花钱购买大量卡牌,还因卡牌和家长闹脾气。
记者对市城区部分学校附近的文具店走访时看到,几乎每个店都有“小马宝莉”卡牌和其他各种“盲盒卡牌”。一店主张女士介绍,虽然目前放暑假了,但也有不少中小学生邀约到店里购买各种卡牌;另一店主胡先生称,正版“盲盒卡牌”有商家回收,自己做的都是盗版的,也能开出等级高一些的卡牌,但不知是否可以被回收。

卡牌游戏的“赌”手气、倒卖交换活动会给孩子带来新鲜感和刺激感,强烈地吸引孩子,让孩子不断花钱复购,甚至被“套牢”。遂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身医学科心理咨询师钟菡认为,卡片流行的背后是孩子的社交需求,建议家长理性看待,合理引导。首先,家长们要认识到,快乐分成两种,一种是由大脑分泌多巴胺带来的快乐,另一种是由大脑分泌内啡肽而获得的快乐。多巴胺的快乐更容易得到,也更容易产生依赖。作为家长,不能完全打压孩子的快乐,而是可以让孩子更多的去体验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得到的内啡肽快乐,比如完成作业、参加运动等。
家长们可以参考以下策略:第一,制定规则——引导孩子合理安排玩卡牌和写作业或者参加活动的时间,让孩子体验完成其他活动的成就感;第二,引导孩子培养新的兴趣爱好——如跑步、打球等体育运动或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活动,帮助孩子通过各类活动扩大社交圈;第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去分析卡牌游戏的营销套路,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手气”只是商家的盈利手段,进一步教育孩子如何管理金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总之,我们既要理解孩子的需求和兴趣,也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防止孩子过度沉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