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以学区制改革均衡优质教育资源布局
44所学校“抱团”发展 205名教师“串门”上课
“剪纸不仅是装饰品,它也展示了我们祖先的智慧,对美好生活的期许。”3月24日,大英县郪江外国语学校美术教师曾慧迎来每周一次的“走教”,前往11公里外的大英县蓬莱镇寸塘口小学,为孩子们上美术课。
教育资源不均衡曾是制约乡村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如今,大英县通过学区制改革,打破学校与学校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限制,创新教师资源统筹调配机制,逐步破解了这一难题,让农村娃娃在家门口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重塑格局
“以强带弱”促提升
“学区制改革”,即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把多个学校组成一个学区,每个学区按照“1个领衔学校+N个成员学校”模式组团发展。
按照该思路,大英县撤并调整学校24所,并把现有的44所义务教育学校划分为6个学区,推动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结构性重塑,有效缓解“城挤乡弱村空”现状。
“以学区为单位,统筹生源、资金、人力、编制、职称评聘等方面的工作,推动优质、富集资源向短缺的地方流动,以强带弱促进农村教育提起来。”大英县教育局党组成员、总督学彭勇介绍,改革最大范围均衡了既有教育资源,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到城里孩子的教育方式。
在大英县郪江外国语学校,记者看到,身穿其他学校校服的孩子也在这里上课。学区制改革启动后,该校是第六学区的领衔学校,与其他6所学校共同发展。学生到该校上特色课程,老师“组团”开展教研、备课、赛课等活动成为常态,过去的“学校人”变成了“学区人”。
“我们共同成立了8大中心,除学科教学外,还涉及德育、美育、管理等方面,由擅长的学校领衔发展。”大英县郪江外国语学校党总支书记唐曙光介绍,通过“集各家之所长”的方式,学校短板得到弥补的同时,还推动各自分别建立起特色课程、优势学科等。
“重塑”学校分布格局,以学区校长联席会议制度、跨学区跨学校评聘职称教师、联合开展教学研讨等系列措施相继出台,推动学区与学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资源共享更加顺畅,协同发展脚步更加一致,群众对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愿望得到有效满足。
流动上课
“送教上门”补短板
“走教”是大英县学区制改革的措施之一。目前,大英县205名教师走进21所乡村学校,8000多名学生享受到城里的优质教育资源。
在寸塘口小学,曾慧老师每周的美术课成为孩子们的期盼。作为四川省特级教师,曾慧的专业教学能力、课堂设计方式,为孩子们打开了美术的“大门”。
“我们的学生去年在全县美术比赛中拿了好几个奖。”寸塘口小学校校长姜均雄用“及时雨”形容走教,不仅解决了学校专业教师短缺问题,还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孩子们虽然生活在农村,但他们不该缺失对美的感受和教育,我必须上好这堂课。”曾慧表示,虽然跑了路,但引导学生对“美”的感知和认识,对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提升美育素养都有积极意义。
健全体系
新机制提供新动能
教育改革千头万绪,着力点、突破点分别在哪里?
“在于让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用考核确保教师上好课。”大英县教育局副局长刘雪梅介绍,以走教为例,需要什么课程,源于学生填写意向表、学校申报短缺资源进行确定,并通过“立体化考核+动态化跟踪+精准化激励”的方式,明确教师需完成的任务清单,量化考核指标,按结果来优化走教的人员和路线。
目前,大英县已出台学区改革实施方案及教育质量评估等配套制度21个,巩固提升改革效能,并统筹1365万元资金,对学区制改革中工作成效突出的92个集体、720名个人进行奖励,进一步激发教学活力。
“今年将统筹20名中高级教师组建学区教研突击队,全力提升薄弱学校的师资水平。”彭勇介绍,今年大英县将通过调配使用每个学区学生平均公用经费300余万元,对13个薄弱学校实施精准跨校包保帮扶、对6个学区领衔学校、38个成员学校进行捆绑考核、搭建“大英教育云平台”,共享成都石室中学、“四川云教”优质课程等方式,进一步破解城乡教学资源、师资分布、教育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打造两个城乡教育融合示范学区,努力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示范县,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